每当发生地震时,网上总会出现不少“动物报恩”“动物救主”的新闻。日前,山东就发生了类似的案例,其实,地震学界和动物学界早就形成了共识,动物无法预测地震。
从动物行为的角度来说,某些个体,比如犬只,或者猫咪叼老鼠给主人,有可能会受到动物本能的驱使,做出一些看起来是在“维护主人”“保护人类”的行为。这些情况其实都存在动物行为自身的逻辑,并不适合作过多的阐释。
近年来,得益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,野生动物保护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。随着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兴起,大熊猫、羚牛、兔狲、雪豹、野象……众多动物形象成为“流量明星”,收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评论。
然而,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偏离事实的观点舆论,以人类的需求和情感对动物进行理解。
例如一些家喻户晓的“科普”文学作品,强调动物“有灵性”“通人性”并进行拟人化的情感描写,希望“借此唤醒人类的良知,不要再屠杀这些动物”;前些年更有广为流传的“环保”文章,把一些野生动物死亡事件解读为动物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下主动“自杀”;此外还有给大熊猫取名,就是一定程度赋予了人类情感,给宠物穿衣穿鞋,事实上也并不是宠物们所需要的,而是人类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宠物身上等等。
有的人可能会觉得,此类舆论出发点是好的,也可以推动社会对于野生动物福利命运的关注和改善,无可厚非。
但是这样做是否有潜在的问题呢?当一个错的论证去服务对的初衷,这种为部分人津津乐道的“魔法打败魔法”我们应该怎么看待?
我认为,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存在很多方法和道路,但并不是所有方法都正确,不是所有道路都走得通。用错误的方式接近正确的目标,很可能是一种错误,也无法最终实现目标。我们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宣传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。
下一篇:8岁男童眼睛被宠物狗咬断泪小管